行動學習:學習和發展的全面方法

26/06/23 17:38 - 由 成長因子培訓團隊

行動學習:學習和發展的全面方法

行動學習是由Reg W. Revans博士提出的一種學習和問題解決方法,強調採取行動並反思結果以推動個人和組織的發展。這種全面的方法結合了行動、反思、合作和提問,以促進學習和成長。在本文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行動學習的概念、原則、過程以及它對各個領域的影響。我們將探討Revans博士提出的領導力能力,並討論行動學習在不同環境中的應用。此外,我們還將研究行動學習的演變及其對組織發展和學習的貢獻。

行動學習的起源和原則

早期影響和發展

行動學習起源於20世紀初,最早可以追溯到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的一群研究科學家。這些科學家發現,他們聚在一起討論成功和失敗,並共同反思,有助於他們獲得洞察力並更加恰當地行動。Reg W. Revans博士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概念,並於1972年引入了「行動學習」這個術語。他強調行動是學習和個人發展的基礎,這是通過對行動的反思而實現的。

行動學習的原則

Revans確定了支撐行動學習的幾個關鍵原則。這些原則包括:

  • 通過行動學習:行動學習強調採取行動並從結果中學習的重要性。它鼓勵個人將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應用於實際情況。
  • 反思:反思是行動學習的關鍵組成部分。它涉及個人對自己的行動、經驗和結果進行反思,以獲得洞察力和學習。
  • 合作和同儕學習:行動學習小組由不同背景的個人組成,他們共同解決問題並相互學習。合作和同儕學習促進了支持性和互動性的學習環境。
  • 提問和探究:提問是行動學習的基本要素。發人深省的問題能夠激發批判性思維,挑戰假設,並產生新的洞察力。

行動學習中的領導力能力

創建支持性學習環境

Revans博士提出的關鍵領導力能力之一是創建支持性和合作性的學習環境。領導者需要營造一種信任、開放和心理安全的氛圍,使個人感到舒適,敢於冒險,分享自己的想法,並進行反思性對話。

提問有力的問題

行動學習環境中的領導者應具備提問有力問題的能力。深思熟慮和富有洞察力的問題能夠激發批判性思維、反思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領導者引導討論,並鼓勵參與者探索不同的觀點並產生創新的解決方案。

促進技能

有效的促進是行動學習中的另一個關鍵領導力能力。領導者需要有效地引導行動學習會議和小組討論。他們為學習創建一個結構化的過程,管理小組動態,並確保所有參與者有平等的參與和學習機會。

反思和自我意識

行動學習中的領導者應展示反思和自我意識的能力。他們反思自己的行動、行為和假設,尋找個人和職業發展的機會。通過以身作則展示對學習和自我改進的承諾,領導者激勵和激發他人做同樣的事情。

行動學習的應用

組織發展

行動學習在組織發展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。它提供了一種解決複雜組織挑戰、促進創新和推動持續改進的結構化方法。行動學習小組致力於解決實際問題,使組織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學習和適應。

領導力發展

行動學習是領導力發展的有效方法。它為領導者提供了提升問題解決能力、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情商的機會。通過行動學習,領導者可以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,從而更有效地領導。

教育和培訓

行動學習在教育領域得到成功應用,包括高等教育和專業培訓項目。它提供了一種實踐和體驗式的學習方法,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情境。行動學習提升了批判性思維、問題解決和合作能力。

行動學習的演變和變體

隨著時間的推移,出現了各種行動學習的變體,反映了不同的環境和應用。這些變體包括以業務為導向的行動學習、批判性行動學習和虛擬行動學習。每種變體將行動學習的原則應用於特定的組織或教育環境,解決獨特的挑戰和目標。

行動學習是Reg W. Revans博士提出的一種全面的學習和發展方法,強調採取行動、反思結果和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。它在組織發展、領導力發展和教育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。Revans博士提出的領導力能力,如創建支持性學習環境、提問有力的問題和促進小組討論,對於有效的行動學習至關重要。隨著行動學習的不斷發展,它仍然是個人和組織尋求提升學習、問題解決和成長的寶貴工具。

參考文獻:

  1. Béliveau & Corriveau (2021): , "The Learning History Methodology: An Infrastructure for Collective Reflection to Support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Learning," Electronic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(2021). doi:10.34190/ejbrm.19.2.2510
  2. Al-Faris et al. (2020): , "A Review on Computer Vision-Based Methods for Human Action Recognition," Journal of Imaging (2020). doi:10.3390/jimaging6060046
  3. Andriella et al. (2019): , "Learning Robot Policies Using a High-Level Abstraction Persona-Behaviour Simulator," 2019 2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 and Huma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(RO-MAN) (2019). doi:10.1109/ro-man46459.2019.8956357
  4. Blackman & Henderson (2005): , "Why learning organisations do not transform,"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(2005). doi:10.1108/09696470510574250
  5. Bohao et al. (2023): , "Policy Dispersion in Non-Markovian Environment," (2023). doi:10.48550/arxiv.2302.14509
  6. Bong & Cho (2017): , "Defining success in action learning: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," 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(2017). doi:10.1108/ejtd-04-2016-0023
  7. Bourner & Rospigliosi (2019): , "Origins of the ethos of action learning," Action Learning: Research and Practice (2019). doi:10.1080/14767333.2019.1619516
  8. Brook & Milner (2013): , "Reflections on ‘creative’ action learning in business education: some issues in its theory and practice,"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(2013). doi:10.1080/13562517.2013.827651
  9. C. et al. (2021): , "Agent Spaces," (2021). doi:10.48550/arxiv.2111.06005
  10. Chenhall & Chermack (2010): , "Models, definitions, and outcome variables of action learning,"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(2010). doi:10.1108/03090591011070743
  11. Curtin (2016): , "Action learning in virtual higher education: applying leadership theory," Action Learning: Research and Practice (2016). doi:10.1080/14767333.2016.1170975
  12. Gao et al. (2017): , "RED: Reinforced Encoder-Decoder Networks for Action Anticipation," Procedings of the British Machine Vision Conference 2017 (2017). doi:10.5244/c.31.92
  13. Hay (2011): , "Action learning in international settings: Possibilities for developing organising insight,"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(2011). doi:10.3794/ijme.93.318
  14. Huh & Lee (2015): , "Proposing an Effective Action Learning Process Model: Introducing the PAIR Model,"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(2015). doi:10.1002/pfi.21534
  15. Ilahi et al. (2021): , "Homecourt Application Through Zoom Media To Improve Student Dribbling Techniques In Handball Cours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Study Program FKIP UNIB," Kinestetik : Jurnal Ilmiah Pendidikan Jasmani (2021). doi:10.33369/jk.v5i1.13591
已有培訓想法 -> 立刻聯絡培訓顧問
了解更多培訓課程

成長因子培訓團隊